本帖最后由 隨州日報 于 2021-1-27 17:34 編輯
百余件曾國出土青銅器亮相蘇州 展現“青銅時代”的燦爛與輝煌
隨州日報訊(全媒記者張琴、通訊員唐金昊、劉瑩)1月23日,“穆穆曾侯—曾國出土青銅器特展”在蘇州吳中博物館正式開幕。該展覽展出歷代曾侯青銅器共116件,包括“20世紀重大考古發(fā)現”曾侯乙墓出土器物,呈現曾國自西周早期至戰(zhàn)國中期700年間的變遷。這是曾國文物首次大規(guī)模至蘇展出,陣容豪華的青銅器展品,向觀眾展示了“青銅時代”的燦爛與輝煌。 曾國,一個在傳世文獻中沒有明確記載的神秘國度,隨著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的發(fā)掘,映入世人眼簾。隨后,大量帶銘青銅器的陸續(xù)發(fā)現,更是為大眾推開了一扇通往曾國的歷史大門。
圖片1.png (339.79 KB, 下載次數: 177)
下載附件
2021-1-27 17:20 上傳
展廳內部 曾國是周天子分封在南方的一個重要諸侯國,其位置約在今日的湖北省隨州市一帶,在長達700多年的時間里,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青銅文化,而史書上卻并無“曾國”只載 “隨國”,“曾國”只見于器物銘文。
圖片2.png (308.16 KB, 下載次數: 163)
下載附件
2021-1-27 17:21 上傳
展廳內青銅器類別介紹 這個“消失”的古國,是一個被考古人員“挖出來的諸侯國”,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相繼出土的擂鼓墩、葉家山、文峰塔等遺存,大量帶“曾”銘文青銅器勾勒出曾國700多年的歷史發(fā)展脈絡:從周初始封南土輔佐周王室,西周末年王室衰微依附楚國,直至戰(zhàn)國中晚期消亡,十多位曾侯的世系逐漸明晰。曾國也因此成為兩周時期唯一一個能利用考古材料構筑其基本歷史的諸侯國,成為中國南方青銅文化的標尺。
圖片3.png (449.81 KB, 下載次數: 143)
下載附件
2021-1-27 17:21 上傳
展廳 據隨州市博物館陳列部負責人介紹,此次特展除展出曾侯乙墓出土器物外,還包含獲得2011、2013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的葉家山墓地及文峰塔墓地文物,包含了禮器、樂器、兵器及雜器等各類青銅器,時間跨越西周早期至戰(zhàn)國中晚期,種類齊全、制作精美、紋飾華麗、工藝復雜。曾侯的禮制、軍事乃至日常生活都體現在這一尊尊渾厚精美的青銅器上。南公簋、立鳥蓋懸鈴銅罍等重磅展品均在展覽中亮相。 進入展廳,第一單元 “左右文武,以藩屏周”,主要展出了葉家山墓地出土的曾國青銅器。葉家山墓地為西周早期曾國墓地,位于湖北省隨州市蔣寨村,通過2011年和2013年發(fā)掘和對曾侯名號的銘文青銅器研究,發(fā)現了曾侯諫、曾侯白生、曾侯犺三位諸侯及其夫人等早期曾侯墓。具有鮮明的周文化色彩,也為我們揭開了始封之初姬姓曾國的神秘面紗。
圖片4.png (1.16 MB, 下載次數: 189)
下載附件
2021-1-27 17:21 上傳
【南公(南宮適) 南公簋(guǐ)】西周早期,湖北省隨州市葉家山M111出土,隨州市博物館藏 南公簋敞口圓腹,高圈足下接方座,獸首形雙耳,簋外底懸一小鈴,內底中部鑄銘:“犺(kàng)作剌(烈)考南公寶阝尊彝?!北砻髟擉窃顮铻槠涓改瞎龅募榔?。
圖片5.png (571.63 KB, 下載次數: 159)
下載附件
2021-1-27 17:21 上傳
【曾侯諫 獸首形銅面具】西周早期,湖北省隨州市葉家山M65出土,隨州市博物館藏
曾侯諫獸首形銅面具模仿同時期其他器物獸面紋造型,水牛狀粗角上翹,角、耳、眉、鼻外凸,器物內壁相應的位置凹入,浮雕感較強。眉及鼻孔處的內壁有三個橋形穿孔,便于穿繩綁縛。根據墓葬出土位置判斷,應為與銅胄搭配使用的胄飾。
圖片6.png (575.58 KB, 下載次數: 169)
下載附件
2021-1-27 17:21 上傳
曾侯白(bó)生 立鳥蓋懸鈴銅罍(léi)西周早期,湖北省隨州市葉家山M27出土,隨州市博物館藏 曾侯白生立鳥蓋懸鈴銅罍,蓋上立鳥,肩、耳部飾獸首,四面自上而下飾扉棱,外底懸鈴,裝飾夸張,工藝高超。此種造型風格的青銅器代表了隨棗走廊地區(qū)西周早期鄂、曾青銅器的水準,體現出周文化中心區(qū)域之外的文化特征。
圖片7.png (454.91 KB, 下載次數: 161)
下載附件
2021-1-27 17:21 上傳
【曾侯白(bó)生 魚伯彭銅卣(yǒu)】西周早期,湖北省隨州市葉家山M27出土,隨州市博物館藏 卣是晚商時期的一種主要酒器,延續(xù)到西周早期時多腹部光素,只在頸部、圈足裝飾細密線條的紋帶, 而魚伯彭銅卣則裝飾繁密,特征突出。
圖片8.png (827.25 KB, 下載次數: 167)
下載附件
2021-1-27 17:21 上傳
【曾侯犺(kàng) 云紋銅編鐘】 西周早期,湖北省隨州市葉家山M111出土,隨州市博物館藏 曾侯犺云紋銅編鐘由1件镈鐘和4件甬鐘組成,是迄今所見西周時期數量最多的編鐘,也是曾國已發(fā)現年代最早的成套編鐘,首見镈鐘與甬鐘組合。這套編鐘均為雙音鐘,較之商代殷墟編鐘的宮、角、羽三聲,新增加了“徵”聲,構成了“四聲七音”的律制,對研究我國古代樂懸制度及音樂發(fā)展史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單元“左右楚王,附楚抗吳”中所展示的青銅器體現了愈發(fā)濃烈的楚式風格,并證實了當時曾國“左右文武”向“左右楚王”的巨大轉變,以及春秋晚期吳王伐楚,隨(曾)人救楚抗吳的史實。
圖片9.png (799.06 KB, 下載次數: 161)
下載附件
2021-1-27 17:21 上傳
【吳王子光 戟】 春秋晚期 湖北省隨州市文峰塔墓地M21出土 隨州市博物館藏 在這一單元中,有一件備受矚目的與吳地有著巨大聯系的展品——吳王子光戟,這也是這件文物第一次面向公眾整套展出。戟戈裝飾一上一下,特征一致,通體烏黑,鑄有內容相同的錯金鳥篆銘文,內容為:“吳王子/光之用”。由此可知,作器者為吳王子光,即吳王闔閭。而吳國器物出土于隨(曾)國,也與歷史文獻中春秋晚期吳伐楚破郢,楚王出奔隨國、為隨所救的歷史或相印合。 在第三單元“華夏正聲,領袖楚風”,戰(zhàn)國早期的曾侯乙墓和稍晚的擂鼓墩二號墓都發(fā)現了大量的音樂文物,出土時各種樂器排列有序,真實再現了“八音和鳴”的古代音樂場景。自曾侯乙編鐘開始,中國音樂框架的體系已然形成,成為了華夏正聲的代表,影響深遠。
圖片10.png (920.77 KB, 下載次數: 163)
下載附件
2021-1-27 17:21 上傳
【曾侯乙 帷帳構件】 戰(zhàn)國早期 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M1出土 隨州市博物館藏 該套曾侯乙帷帳青銅構件,經學者研究復原后的帷帳面闊近10米,進深超4米,高度近3米,設計合理,制作精巧,組裝和拆卸便捷,是曾侯乙生前狩獵和軍事活動的用具。
圖片11.png (858.34 KB, 下載次數: 180)
下載附件
2021-1-27 17:21 上傳
【曾侯丙 獸形座熏燈】戰(zhàn)國中期 湖北省隨州市文峰塔M18出土 隨州市博物館藏 曾侯丙獸形座熏燈由獸形底座、燈盞、香薰罩三部分組成。獸四肢直立,作駐足仰首眺望狀,四蹄足,獸面淺浮雕,臣字目,葉形耳,背上有近似方形蓋。
圖片12.png (1.4 MB, 下載次數: 177)
下載附件
2021-1-27 17:21 上傳
【曾侯丙 方缶(fǒu)】戰(zhàn)國中期 湖北省隨州市文峰塔M18出土 隨州市博物館藏 曾侯丙方缶,器體方鼓,方蓋,方口,方肩,方圈足,肩部對置獸首銜環(huán)。通體飾菱形勾連紋,內嵌綠松石。器蓋內壁鑄銘文:“曾侯丙之赴缶硤以為長事”;雙耳鑄銘文:“曾侯赴缶硤以為”,表明了器主身份。
圖片13.png (399.03 KB, 下載次數: 170)
下載附件
2021-1-27 17:22 上傳
【盛君縈(yíng ) 擂鼓墩2號墓編鐘】 戰(zhàn)國中期 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M2出土 隨州市博物館藏 盛君縈擂鼓墩2號墓編鐘共36件,皆為甬鐘,大型者8件,小型者28件,鐘體扁如合瓦,飾有變形蟠螭紋、獸面紋和浮雕神人操蛇圖像。經專家測試,每件鐘都為一鐘雙音,至今仍可演奏古今中外樂曲,是僅次于曾侯乙編鐘的一套完整的編鐘組合。 據介紹,近年來考古發(fā)掘的葉家山、文峰塔、郭家廟、棗樹林及早年發(fā)掘的擂鼓墩等眾多曾國遺址和墓地,也使得曾國成為商周時期物質文化展現最為完整的諸侯國。 “穆穆曾侯——曾國出土青銅器特展”是曾國文物首次大規(guī)模至吳地交流展出,展覽展期自2021年1月23日至4月22日。針對此次展覽,吳中博物館還將開展悅讀沙龍、學術講座、課程等豐富的社教活動,讓更多觀眾通過線上、線下參與互動,從不同角度了解青銅歷史與文化。
|